我與地壇讀后感400字(精選3篇)
品味完一本名著后,你有什么總結呢?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。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,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后感400字(精選3篇)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我與地壇讀后感1
要是有些事我沒說,地壇,你別以為是我忘了,我什么也沒忘,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,不能說,也不能想,卻又不能忘。它們不能變成語言,它們無法成為語言,一旦變成語言就不是它們了。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,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,他們的領地只有兩處:心與墳墓。比如說郵票,有些是用于寄信的,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。——選自《我與地壇》
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“你別以為是我忘了,我什么也沒忘,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!边@是一句多么真誠而又樸實的獨白。在生與死的強烈斗爭中,史鐵生選擇了艱難的生而非懦弱的死。
生是一種信念,更是一種勇氣。但頑強的自我意識永遠不會只倒向一邊,希望與絕望,溫馨與寂寥,心與墳墓,在某種程度上說,在選擇生的時候史鐵生的'心中也是有著尖銳的對立的,至于支撐他整個生命歷程的,是地壇,是母親,亦或是他所追求的為人的價值或信仰,并不為人所知。
身體的殘缺是改變不了的,所以他便向往精神的圓滿,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內心,在那些苦難的日子里謹慎地發(fā)掘,收集人性中未曾泯滅的光輝。心與墳墓都是適合安居的,墳墓安放的是人世“沉重的肉體”,而心接納的是人世“疲憊的靈魂”。身體的殘缺,幻滅的愛情,人性的光輝,驅動洗練,承載著他的一生,或許還不止這些,人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,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我與地壇讀后感2
前兩天,我讀了《我與地壇》這篇文章,看完之后,我感觸頗深。
《我與地壇》文中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,從蜂兒、螞蟻、瓢蟲、露水中我仿佛嗅到了生命的氣息,纖細弱小的身體卻蘊藏著無盡的生機。我想,人生也如同這園子一般,可以貧困遇挫但不能屈服。一個人若是被命運擊垮了,那么他豈不是連這些細小的生物都不如?史鐵生在園子里思考著死與怎樣活的問題。最后他終于想通了,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(jié)日。而我們生存,就要實現(xiàn)我們的價值,把個體有限的生命融入到豐富的世界去。母親對史鐵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和激勵。可以說,園子是用自己的胸懷包容著作者,母親是用愛包容著作者,“有過我和車轍的地方也都有母親的腳印,”這是史鐵生對母親的理解與感激。一個鮮活靈動的繽紛的世界,不僅讓史鐵生感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都能按自己的方式活著,都有存在的理由,也讓我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。作為個體,生命是有限的`;但從人類和宇宙的整體看,生命是生生不息,是永恒的。我常常想支撐著史鐵生以殘疾的身軀活下去的力量是什么,感恩,感恩母親,感恩生命也許是最好的答案。
《我與地壇》表現(xiàn)的對生命的理解,值得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思考。
我與地壇讀后感3
看了《我與地壇》會更加覺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作家,那些標榜隱秘孤獨的作品,是多么無趣、蒼白甚至丑陋。
《我與地壇》這一篇,講母親的那一段看的我屢屢濕了眼睛。還記得前段時間我媽問我你以后想生幾個小孩,我說我才不生呢,養(yǎng)兒一百歲,操心九十九。她聽到這笑了,說你在哪聽得這句話呀,F(xiàn)在這個年代的我們,當生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,人難免自私覺得孩子是個牽累,兒童時期擔心不聽話,少年時期擔心太叛逆,青年時期擔心離太遠,成人之后擔心一去不回,當我現(xiàn)在終于有這樣的思考的'時候,我才明白,當年那樣不加猶豫的生下孩子的母親們,是多么的英勇,像一個戰(zhàn)士,準備著這一生的戰(zhàn)斗,盡管那些年的母親在生下孩子時并沒有這么多的想法與顧慮,也沒有過多的去想這些是意味著怎樣的責任與義務,可是當這一切來臨時,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人感到害怕或逃跑,仍然是那么無畏的去面對去接受,而最讓人覺得可貴的是做這些的時候,她們的心情是幸福且珍惜的。
深情還需淺述,或許他因為是殘疾人常需靜養(yǎng)有大把的光陰來思考人生的節(jié)奏,而我們健康人,反而因為工作的忙碌活的不明不白,感謝史鐵生,給啟發(fā)我以不同的角度觀察生活體味人生。
【我與地壇讀后感】相關文章:
我與地壇讀后感07-01
《我與地壇》讀后感12-24
我與地壇讀后感12-22
我與地壇的讀后感02-23
我與地壇讀后感(精選)08-04
史鐵生《我與地壇》讀后感02-08
《我與地壇》優(yōu)秀讀后感03-22
《我與地壇》讀后感范文03-22
關于《我與地壇》讀后感04-23
我與地壇讀后感【精】04-12